您的位置:首页 > 快讯 >

当前观察:心之所向皆桃李:一位视障教师的坚守

来源: 新华社 时间: 2022-09-10 22:49:49

9月8日,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教师刘丽正在为学生备课。新华社记者郭方达摄

教师节将至,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教师刘丽的手机响个不停,听着手机里来自视障学生的祝福,刘丽心中满是欣慰。


(资料图片)

在闲暇时,刘丽喜欢写诗。在28年的职教生涯中,文学创作让这位视障教师的内心充满力量,也让她的学生们懂得人生的多彩。在学校“六点文学社”的活动室内,有一摞用盲文写就的厚重文稿。这是刘丽和学生们最珍视的作品。

在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师生心中,六点文学社象征着未来的无限可能,蕴含着丰富的情感。“盲文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每方六个点,文学社以‘六点’为名,既指代盲人,又寓意清晨,旭日初升,充满希望。”刘丽说。

这个成立了35年的文学社团贯穿了刘丽的学生时代和执教生涯,见证着她的点滴成长。

“文学改变了我的人生。”1981年,刘丽进入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的前身——天津市盲童学校学习。1987年,六点文学社成立,热爱文学的刘丽成了社团的社长。

那时,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公开招收视障人群大学生,学校与全国各地残联合作进行选拔。考生如果能通过测试,将正式进入大学校园学习。考上大学是件不容易的事,对于有视力障碍的刘丽来说更是如此。

“去读大学,我能行吗?”刘丽心中忐忑,与家人和老师商议后,她决定试一试。“备考压力很大,17名预科学生只有12人能最终到大学就读,视力有问题,学习效率很低,只能每天都学到很晚。”她回忆说。

没有盲文教材,学生们就用录音机把课上内容录下来,课后一遍遍听,一遍遍学。考试结束,刘丽如愿成为一名大学生。在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,她度过了一段快乐的大学时光:阅读书籍、参加写作社团、写作投稿……这些都是她一直想做的事情。

毕业后,刘丽回到了她当年就读的学校,成了六点文学社的指导老师,也和当年的老师们成了同事。

作为学校第一名视障老师,工作初期的她遇到了不少麻烦,不会操作电脑、难以参加各类教师资格考试、备课也比其他老师慢得多……她不禁有些担忧,自己真的能做好一名老师吗?

在同事们的帮助下,刘丽的工作渐渐步入正轨。“我慢慢意识到,我也是视障人士。在这群视障学生看来,我就是他们的标杆。”刘丽振作起来,她带领学生们创办社刊,孩子们的作品刘丽都会认真批改,然后向各类杂志和征文活动投稿。

刘丽左眼几乎失明,右眼视力不到0.1,只能俯身贴着桌面才能看清。几个小时下来,胳膊和头颈时常僵硬得难以动弹,但她依然乐在其中,“看到孩子们投入写作的样子,就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”。

20多年来,刘丽用心地指导着文学社的一届又一届学生。而这小小文学社的力量,让刘丽自己也没有想到。

有年寒假,刘丽正在学校值班,接到了一通来自内蒙古的电话。电话中的男子告诉刘丽,自己30多岁,因为眼疾失去了视力,深感苦痛的他偶然听说有盲人编发的杂志,很想有机会拿到一本,读读看。

刘丽一口答应下来,将手上留存的书册以及一部分手稿一并寄给了他,“希望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,能给他力量”。

如今,因常年阅读、写作和教学,刘丽的视力进一步下降。她不得已放弃了语文教学工作,负责孩子们的自然科学教育。她教给孩子们在空地种植作物,带领孩子们用手感受星球模型。“让孩子们知道世界的丰富多彩,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渴望与向往,我希望能一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。”刘丽说。

“我愿化作一泉清水,静静地流入江河,汇入海洋;却又在云雾中升华,化成细雨,默默无声,滋润田园。”在一首小诗里,刘丽这样写。

标签: 视力障碍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学校教师